2013年1月16日 星期三

[新聞稿] 高教經費缺口不可依賴學雜費,研究所單獨調漲問題更多


高教經費缺口不可依賴學雜費,研究所單獨調漲問題更多
◎學權小組新聞稿2013.1.16


然而,自從大專院校年年要求調漲學雜費以來,大學和研究所的學雜費調整始終沒有拖勾。學權小組認為,其原因不在於法令層面的問題,而是因為不論是研究所還是大學部,都面臨著學雜費調漲的不公平與不正義。

學權小組對於教育部長的這段言論做出以下回應,以提醒教育部長學雜費調漲的不正義之處,而非企圖為大學的資金缺口找到暫時解套的方案,加重經濟弱勢研究生的負擔:

1.      教育部不願意補足教育經費,卻將壓力還給各大學,透過調漲學費來補足經費缺口,然而教育品質卻未見顯著提昇。

我國大學院校數量及研究所的畢業生人數皆不斷增加,普通大學和科技大學總數從90年的64間膨脹到100年的165間,而碩博士在學學生則從90學年度的10,3 213人,到100學年度人數成長為21,7799人,10年間成長幅度達一倍!然而,根據高師大教育系教授陳麗珠於2009年底的研究報告《我國大學學雜費之分析與研議》指出,教育部的補助經費在10年間未見等比例成長。在不願意提撥充足教育經費的情況下,教育部卻放任高等教育擴張,是導致各校經費缺口的主要緣由。

然而調漲學費是否為一合理之經費來源?根據教育部長蔣偉寧2012425日在立法院提出的《學費調漲及高等教育資源分配原則與方式之檢討》報告,學雜費應「取之於學生,用之於學生」、「確保學生所繳交的學雜費,確實用於教學品質的提升及改善。」然而,自民國83年迄今,教育部先試辦國立大學「校務基金制度」(民國85年),開放各校自籌經費,接著又通過「彈性調整學雜費方案」(民國88年),逐年調漲大學學費,但是根據16年我國教育發展統計分析 8398學年度的「特刊」,每位公立大學學生能享用到的教育經費,從83學年度為186,031元,到了97學年度則減為181,732元,16年來反而還減少了四千多元!所謂「取之學生,用之學生」、「提升教育品質」的謊言不攻自破。

2.      學雜費漲幅高過薪資成長,付不起學雜費以及背負就學貸款的學生人數日益增加,為何教育部仍堅持要調漲?

根據主計處最新公布的資料,2012年截至10月份的平均經常性薪資3,7335元,年增率1.44%,扣除2012平均物價年增率1.93%,實質薪資呈現負成長。十五年來公立大學學費漲了40%、私立大學學費漲12%,但受薪階級的工資十五年漲幅卻只有20%,大學學雜費漲幅遠超過平均薪資漲幅。

甚至,根據高師大教育系教授陳麗珠於2009年底的研究報告《我國大學學雜費之分析與研議》指出,台灣目前就讀國立大學的學生,每人一年為了就學要付出的費用,平均達20萬元,就讀私立大學則平均高達25萬元。換句話說,每個家庭為了讓1個孩子念大學4年,帳面上得付出的成本即達80-100萬之多。四年80-100萬元的學費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是否為沈重的負擔?這份報告同樣指出,家戶所得後20%的家庭,每年僅有31萬餘元的收入,相形下這份教育費用就將佔了其收入7成;對於多半難以取得清寒獎助金補貼的第二等家庭(收入屬後20%-40%)來說,其每年收入也平均僅有57萬餘元,1個孩子就讀大學就將花去4成所得,若2個孩子則就所剩無幾,家庭如何生活?

學費高昂的困境,直接導致台灣申請就學貸款的學生人數屢創新高。根據學生團體「青年要好野」的2011年臺灣青年學貸調查報告》指出:以98學年度為例,該年高中職以上申貸就學貸款的人數就達40萬人之多,佔學生數中的19.2%,申貸金額達300億元。此報告訪問了包含研究生在內共有458位大專院校以上學生,其中發現僅有4.4%的學生申貸目的是要追求獨立自主,因為「付不出學費」或「減少家庭開銷壓力」為由而申貸的學子佔了九成六!從這些現況顯示,目前的學雜費正使經濟弱勢學生承擔求學兼職打工的雙重壓力。

這份報告也調查了如何解決弱勢學子的經濟負擔,同學們一致認為,在貸款制度的改革之外,最重要的是「提高教育預算,直接減少高等教育學費」的教育公共化方向。

然而教育部長欲使研究所脫勾辦理的舉動,牴觸了教育公共化的精神,反而企圖開放研究所調漲學雜費,豈不直接忽視背負就學貸款的研究生的經濟弱勢?


3.      報載今年各大學研究所招生報考人數銳減,教育部有考慮過學費對研究所的學生來源的影響嗎?

1月初各大報皆報導今年報考台、成、清、交研究所報名人數各減少約兩千人,中正大學還少近四千人,創下新低。而教育部長蔣偉寧表示希望有興趣的學生去讀研究所,不要只從就業來考量。 但是對於經濟弱勢的大學生來說,已經背負沈重的就學貸款,如果研究所的學費飆漲,這些學生又怎麼能負擔研究所的學費?對於他們來說,又怎麼可能不考量就業因素呢?

4.      二代健保對研究生苛扣補充保費爭議,充分顯示研究生的經濟弱勢和大學生相當,為何教育部想要讓兩者在學雜費調整上脫勾處理?

二代健保在元旦正式上路後,衛生署副署長戴桂英表示,基於民眾向衛生署反映許多研究生與大學生同樣為了生活、房租與學雜費,必須到學校或校外兼差。因為補充保費確實將增加研究生經濟負擔,衛生署決議擴大解釋六大弱勢族群類別中「大專生」的定義,讓其涵括研究生。因此,只要研究生的單筆收入未超過基本工資18,780元,即不必繳交補充保費。

衛署尚已從善如流,正面肯定研究生的訴求,並將研究生的經濟弱勢狀況視為和大學生相當,為何教育部要無視研究生和大專生同樣經濟弱勢的事實,還想要將兩者在學雜費方案上進行脫勾處理?


5.      研究生的學雜費調漲部份恐挪用於挹注大學部經費,研究生學費負擔將會加重。

前陣子爆發多位教授涉嫌以假發票報帳,說明學校行政體系仍以僵化的會計體制來運作。各校的財務報表也同樣有類似問題,這些財務報表雖大多有上傳網路,但是內容繁雜,財務審議過程也未透明公開,更未載明細項。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調漲研究生的學雜費,如何能保證研究生的學雜費不會被挪用?更何況,許多學校皆廣設在職專班以增加財源,說明資金缺口確實存在,但如今大學部凍漲而研究所可以調漲,學權小組將可以合理懷疑研究生學雜費的調漲將成為大學部凍漲的替代解套方案,無助於解決學雜費調漲爭議,更加重研究生的弱勢處境。

學權小組必須再三呼籲,教育部應正視台灣貧富差距逐漸加大的問題,而必須要重視到底是哪些人付不起高漲的學費。學權小組認為,付不起學費的學生同時包含研究生和大專生。獎助學金雖可幫助極度清寒的學生,卻無助於跨不進補助窄門但家境依然困苦的學子。而研究所和大學部的學雜費若脫勾,家境困苦的研究生將首當其衝,還需面臨這些學雜費挪用至大學部的疑慮。而進一步各研究所將會面臨學生不足問題持續擴大的困境,教育部何以如此草率的開放研究所經費自主調整?何以背離社會正義的訴求?

因此,教育部完全不應將焦點放在思考如何調漲學雜費,或是思考如何讓研究所和大學部的學雜費脫勾以提供暫時的解套方案,而應該思索如何建立累進原則的教育經費來源,並且減少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公平,加強各校建立完整的財務透明化措施。


新聞聯絡人
董泓志 0935080571
張道琪 0988014241
張復舜 0911619706


相關新聞/文章:
1. [苦勞網] 學費正在偷漲:大學學費調漲政策的「謊言」與「危機」
2. [苦勞網] 反學費的左翼主張
3. [苦勞網] 學費原來這樣漲:教育部的學費調整機制
4. [苦勞網] 2011年臺灣青年學貸調查報告
5. [立報] 行政不鬆綁 公私立大學都煎熬
3. 【課程紀錄】議題講座:高等教育與學費問題 (1)
 【課程紀錄】議題講座:高等教育與學費問題 (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