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01 學權小組新聞稿
11月29日,大批學生自組反媒體壟斷抗議行動,昨日傳出教育部發文通知各校「清查參與學生名單」的消息,稍後教育部出面澄清,表明僅僅發文各校「關心」抗議學生。
雖然,教育部並非直接要求學校監控學生,「關心」一詞卻也引發爭議。臉書上有網友表示:「每年台北跨年冷得要死也不見長官關心,實在很令人遐想」、「 到底是怎樣的關心法?天冷,幫忙添購冬衣?準備薑茶?既然都沒有實質作法,那關心這詞豈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臉書上也成立「我今天身體很好,謝謝部長關心!」活動,參加活動的學生將每天向教育部部長報平安,以回應教育部的關心。
教育部的「關心」:官僚決策
學權小組認為,教育部發的關切函,基本上只是行政官僚的自我保護和卸責。這次反媒體巨獸青年聯盟動員北中南的學生參與,教育部為了預防少部份家長追究的可能,所以留下書面檔案,證明盡到關心學生的職責,但實際上卻把責任推給學校。但是,教育部未曾思考過,這份公文發至各校,學校又可能會有另一套應付的方式。
學校的「關心」:威權保守的脈絡
「關心」在學校的語言脈絡裡,和「校方管制學生」相互扣連。通常學生事務的管束政策就是起源於教育部或家長表示,希望學校多「關心」。例如高雄師範大學於2010年時「關心」學生半夜不回宿舍,於是校方研議加強門禁和晚點名;部份家長「關心」學生半夜打電動,長庚大學於是研議住宿生半夜斷網。這些關心都是出於上對下的父權思維,學生在過程中往往沒有辦法發表任何意見。
除了管制學生的政策之外,「關心」也發生在校方對於學生私下的的約談行為,俗稱「喝咖啡」。有同學向學權小組反應,曾經因為發行校園刊物,被教官私下「關心」,實則威脅;也曾有學生要舉辦野草莓學運的座談,遭校警拍照存證;甚至是學校為了「關心」社團的情況,派人來社團辦公室拍照。甚至不僅學生,連老師也會被學校「關心」。輔大同學即表示,學校「關心」日益增多的性騷擾案件,於是最近開始調查社團指導老師的身家背景。
基於以上種種校園內部的「關心」,學生對其反感存在著強烈的文化脈絡,然而教育部是否真的可能以「關心」之名,導致各校行「清查學生名單」之實?
根據學權小組在2011年進行的全國大學學生權利評鑑調查結果,全國149間大專院校中,竟然有超過半數的學校規定學生「不得舉行集會遊行」和「鼓動學潮」,否則會記大過處分!有這些禁令的學校包括國立成功大學、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長庚大學、亞洲大學和眾多科技大學等70多所大學。殷鑑不遠,2010年高雄師範大學就曾經在校務會議中決議在學生獎懲辦法中增訂「未經學校同意,而利用學校名義從事請願、集會、遊行者,應記予大過處分」的集遊法規範條款,引起高師大師生在校內遊行抗議。因此,即便在現今台灣普遍民主開放的社會氛圍下,我們仍無從保證學校校方不會對學生做出嚴重侵害人權的獎懲動作。
當各大學生都明白校方的「關心」不會有什麼好事時,只有教育部不知道這個道理。在各級大學普遍保守的威權風氣下,教育部的指示非但無法關心到學生,還可能引發學生的恐懼,說明官僚主義讓教育部和各校校園文化環境之間嚴重脫節。
以「大學自治」為由長期縱容各校威權,敏感時刻裝作關心假惺惺
教育部和各校文化脫節的原因主要是來自於「大學自治」。2010年,學權小組曾向教育部提出學權保障的訴求,教育部以「大學自治」或「大學自主」的理由搪塞,表示那是學校的自由,造成各大專院校學校持續維持保守威權作風。而教育部在學生自主發起對社會議題抗議行動的時候,卻又開始熱切關心學校裡的抗議學生,加劇學生受到學校侵害學生權利的可能性。由此可知,教育指稱的「大學自主」是一種兩面手法,表面上捍衛校園自主,實則縱容校方打壓學生的各項自由權。
學權小組認為,教育部發文各校「關心」抗議學生一事,除了行政官僚的自我保護和卸責,更顯示其對於各校校園文化和險峻保守的法規毫無認識,還因此引起學生恐慌,教育部應該要對此事重新檢討。學權小組並呼籲教育部必須要即刻積極作為,針對禁止學生鼓動學潮、禁止學生參與集會遊行的學校進行開罰或限期改善,並且要求各校撤除其他違法的學生管束法規,例如禁止自由發行刊物、男女宿舍的差異規範等等惡劣的侵害人權的作法。
新聞聯絡人:學權小組成員 張復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